很多患病在医疗诊治过程中可能会进行手术治疗或者进行活检检查,患者家属只在主治医生术中交代病情时见过手术切下来或者取下来的“东西”,然后这些“东西”会被收回,再也不会被见到,那么它们被送去哪了呢?是不是被丢弃了呢?
当然不会,那我们就着重聊聊它们离开身体后都去哪里了?看看它都“经历”了什么?
首先它们会被逐一编号、登记、固定、成为正式的检查标本后,由专业的送检人员送到了病理科。按照手术患者诊疗规范要求,所有离体组织必须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其性质。送来的手术标本会被赋予一个唯一的病理编号,后经多个层级医生的“围观”、拍照、登记、清洗等等处理后,被病理医生切取典型病灶、经脱水等处理后制备成蜡块。它可以呈现出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软硬度。不管它以何种样貌出现,它都是唯一能体现组织性状的载体,它几乎涵盖了离体组织的所有信息,是一切病理诊断的核心基础,也是病理档案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病理蜡块
制备成蜡块就结束了吗?它所蕴含的信息要怎么被解读出来呢?
那就要进入下一个环节——切片,蜡块上的组织会被专业的仪器切成3-5um(1mm=1000um)厚的薄片,粘附在载玻片上,经过染色、透明,一张“色彩斑斓”的病理切片就出具雏形,后经装裱、核对病理编号,病人离体组织彻底“脱胎换骨”以一张薄薄的玻璃片的形式出现在病理医生面前,它将成为出具病理报告最可靠的依据,它所提供的“信息”几乎可以代表标本的全貌,是“组织”在细胞层面最直观、最全面的体现。
病理切片
病理蜡块和切片是患者医疗档案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信息资料具有不可重复性,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群体,比如实体肿瘤患者、血液疾病患者等等,病理资料是他们治疗效果对比的可靠依据,是疾病追根溯源的宝贵样本。所以它的管理有十分严格的规范,非必要蜡块和切片不会外借,而且具有很长的存储期,一般住院患者存储30年,门诊患者存储15年,在这个期间内它们将被妥善保管,直至存储期满,一旦患者有借阅需要,它们将被重新“启用”,再一次在显微镜下点亮希望。
文 | 肖萍
编辑 | 宣传中心 郝洁
首都儿童医学中心
科普号
首都儿童医学中心
新闻号
首都儿童医学中心
挂号平台
健康科普
新闻动态
预约挂号
首都儿童医学中心融媒体矩阵
觉得好看请点击“在看”支持我们
在线炒股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