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组织开展“科技副总”选聘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于日前正式印发。这意味着,越来越多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一线科研人才,将奔赴产业一线,助力成都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
从“象牙塔”走向生产线,从实验室迈向产业链,这场科研人才与产业前线的“双向奔赴”将如何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难题,激发创新的活力?
搞懂这个问题,要了解“科技副总”是个什么“总”?所谓“科技副总”,主要指从高校、科研院所选聘高层次科技人才到企业领衔科技研发、开展科技攻关,促进高校院所与企业优势互补、协同创新。
换句话说,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全职或兼职服务企业科技创新,以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此次选聘‘科技副总’,我们希望打通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到企业‘绿色通道’,推动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此次选聘“科技副总”的产业领域为成都市“9+9+10”现代化产业体系(9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9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10大未来产业)。
“科技副总”可以帮企业做什么?简单来讲,要搞创新攻关,还得搞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工作。
《通知》明确,“科技副总”需帮助企业针对关键技术难题开展联合研究攻关,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在蓉转化;推动企业与派出单位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创新能力培训,引进培养创新人才和团队等;掌握成都市重点产业,特别是全市“3+22+N”产业园区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需求,帮助企业制定发展规划。
如何破解科产“两张皮”?促进创新资源互补成“解题思路”在“科技副总”机制下,一个词汇显得至关重要——那就是“产教融合”。
其实,这个词在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中早已屡见不鲜,尤其是对于成都这样科教资源极为丰富的城市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数据显示,成都已聚集了66所高校、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等国家科研机构47家以及国家级创新平台152个,全市人才总量超669万人。
如何发挥好这些科教资源禀赋,推动创新资源与产业发展共融共通、双向奔赴?选聘“科技副总”,或许是破题产业高质量发展棋局中的“关键一子”。
“这个机制的实行,可以有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牟文平看来,“科技副总”看似是高校人才向产业过渡的单向转移,但其实这是“双向互动”,从学术到技术,从技术到学术的,推动产学研协同,可以打通校企合作的“最后一公里”,在校企联合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共建、高端人才培养及成果产业化方面都会发挥积极作用。
虽说“科技副总”是从高校到企业任职,但受益方并不只有产业端,高校端也同样是受益者。“当校企间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关系后,高校实验室的科技成果也多了一条转化渠道,将进一步促进众多高校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生金’。”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黃婉霞接受采访时表示。
来源:成都日报
【来源:成都科技】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newmedia2023@xxcb.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内容咨询及合作:19176699651;yuanshipeng@xxcb.cn。
举报/反馈在线炒股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