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出现低血压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这种低血压现象,在老年高血压、在高血压降压不稳定的人群、在合并疾病的患者中更常见,我们就来看一看。
老年人的昼夜血压节律,本身就比一般成年人多了个“低谷”。
我们正常成人24小时的血压节律,是白天高,夜间低。白天有两个峰值,早上起来一个,下午一个,下半夜血压最低,谷值,所以做动态血压时有个昼夜节律曲线,是 “两峰一谷”。
老年人就不一样了,在中午12点到下午2点之间,血压还有一个低谷,就是“两峰两谷”了。
老年人还有一种比较特有的低血压,餐后低血压。
就是吃了饭后血压明显降低,收缩压/舒张压比餐前降低超过20/10mmHg,有些人还会出现脑供血不足的表现,头晕、无力,站立不稳,犯困等,要是血压没降得那么低,但是有症状也算。这是因为进食会引起肠道分泌扩血管物质,血液也会更多地到肠道去帮助消化吸收。
这个“餐后低血压”一般发生在餐后半小时到2小时内,早餐后最多见,午餐后次之。但要是正赶上中午血压低谷的时候,那低血压也就更明显了()。
动脉硬化、血压调节能力差,血压波动大容易忽高忽低,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高血压本身就容易动脉硬化,老年人发生动脉硬化更是个必然的过程,因为血管随增龄老化。动脉硬化了,弹性差了,调节血压的能力就差了,血压就容易波动;老年人血管里的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也会降低,需要调节血压时反应迟钝,就更容易在情绪改变、季节变换和体位改变出现血压波动,比如常见的“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就是改变体位时,比如躺着坐起来、站起来,坐着站起来时,血压突然降低,收缩压(高压)或舒张压(低压)降低了20/10mmHg,还可以有头晕、黑矇,严重时还会晕厥。
还有就是和降压治疗有关的情况。
研究就发现,越是降压治疗不到位,血压控制不好的患者,血压容易波动。
吃短效降压药。
短效降压药的特点就是作用来得快、去得快,降压比较猛,容易使血压一下子降得过低。尤其是短效药还不按时吃的。所以,主张用长效降压药,每天只需吃1次的药,让血压降得比较平稳。
吃了加强降压药作用的药物、食物
降压药与一些药物或食物同服时会增加降压作用。比如“地平”类药物里的硝苯地平、非洛地平,就会受到一些抗真菌药、红霉素一类的抗生素、环孢A、西咪替丁以及其他一些药物、还有水果西柚的影响,会增加血药浓度,降压作用就增强了。如果吃药时不注意,就有可能发生低血压。
没有个体化用药
一些身体虚弱的患者,有冠心病、心功能不好的高血压患者,80岁或以上的老老年高血压,对降压药会比较敏感,需要从小剂量起始用药。要是一开始就用到常量,就有可能出现低血压。
还有一种情况,是单纯的“低压”低,这不算是低血压,但如果过低,也要注意的。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一般年过60后,舒张压就会逐渐降低。这时如果收缩压高,那也是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是要降血压的。如果舒张压过低,还要检查有没有主动脉瓣的病变。
高血压患者发生了低血压,容易影响脑供血,容易发生跌倒意外伤害,脑卒中、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缺血性心脑事件也会增加,是要注意避免的。
特别提示,如果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低血压,一定要及时查找原因,以免贻误病情。
(原创,版权所有,未经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在线炒股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