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以冲突期间,有人注意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那就是伊朗的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不见了,一直到两方真的停火了之后,他才出来。
而他出现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并且他还解密了美国为何要掺合进来,对伊朗进行轰炸。
哈梅内伊不见了伊以冲突最激烈的时候,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消失了,这不是一个比喻,而是一个被西方媒体无限放大的事实。
《纽约时报》言之凿凿,说他正躲在某个深不可测的地堡里瑟瑟发抖,社交媒体上的“军事专家”们则编排得更为彻底,暗示他可能已在某次精准的斩首行动中遭遇不测。
展开剩余83%“地堡男人”这个曾被贴在普京、泽连斯基和内塔尼亚胡身上的标签,如今严丝合缝地扣在了哈梅内伊头上。
这不仅是一场舆论战,更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叙事绞杀”,旨在将一个国家的精神领袖,塑造成一个被恐惧击垮的懦夫。
终于在6月26日,他出现在了电视上,面容平静,语气从容,仿佛只是处理完了一段寻常的公务,他的出现,本身就是对所有谣言最有力的回击。
但他没有浪费时间去辩解自己的行踪,而是把一个更尖锐的问题抛向了世界:“你们不好奇我去了哪里,”他的讲话仿佛在说,你们应该好奇。
伊朗胜券在握其实6月17日,在战火烧得最旺的时候,《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报道,报道援引美国情报部门的消息称,以色列的防空导弹库存,只够用十天。
十天,意味着从6月17日算起,当时钟的指针越过6月27日的午夜,以色列的“铁穹”和其他防空系统,将变成一堆昂贵的废铁。
届时伊朗的导弹和无人机将再无阻碍,可以像一场致命的金属暴雨,倾泻在以色列的任何一个角落,战争的胜负手,突然从战场转移到了一张日历上。
而美国的行动变得不再难以理解,特朗普提前结束G7会议匆匆回国,国防部长与国安顾问在战情室彻夜待命,这一切反常的举动都有了唯一的指向,他们必须在时钟归零前,按下暂停键。
6月22日,美军的七架B-2战略轰炸机,将十四枚巨型钻地弹,精准地投向了伊朗的三处地下核设施。
这次空袭它在物理上摧毁了伊朗的核潜力,更在时间上拯救了即将“弹尽粮绝”的以色列,美国选择这个“卡点”介入,时机妙到毫巅。
这既阻止了以色列防空网的崩溃,又为即将到来的停火谈判,创造了最有利的筹码,从表面上看,美国扮演了一个无可挑剔的“救世主”。
它以雷霆手段,延缓了它眼中最危险的核扩散,巩固了自己在中东的绝对优势,同时用实际行动向所有盟友证明:关键时刻,我依然是那个能一锤定音的玩家。
这场干预,与其说是为了和平,不如说是为了一种由美国主导的秩序。
停火协议达成后,一张“三方共赢”的蓝图被迅速描绘出来,美国赢得了“拯救盟友”的声望和战略主动,以色列靠着外力援助,清除了心腹大患,可以暂时松一口气。
而伊朗则通过一场惨烈的反击战,展示了不惜一战的决心,凝聚了国内的同仇敌忾,这简直是一出皆大欢喜的解决,但仔细看就会发现,其实这里面还有些不对劲的地方。
哈梅内伊直言,美国“一无所获”,因为它的介入恰恰证明,若没有它,以色列将被彻底摧毁,这戳破了美国“主动控局”的神话,暴露了其“被动救场”的窘迫。
而以色列的胜利,也显得异常苍白,一场高度依赖外部输血才能打赢的战争,更像是一次昂贵的续命,而非真正的胜利,它向对手暴露的,恰恰是自己最脆弱的生命线。
大国博弈,受伤的只有平民真正为这场游戏付出代价的,是那些在空袭警报中冲向避难所的以色列平民,是那些家园被钻地弹震成废墟的伊朗平民。
大国博弈的精妙算计,超级大国的战略威慑,地区强权的强硬表态,最终都转化为他们生活中最具体的不幸,政治的宏大叙事,被碾碎成了无数家庭的悲剧。
美国的干预可以暂停一场战争,却无法根除两个民族间根深蒂固的仇恨,仇恨的种子没有被清除,只是被一层新鲜的泥土暂时掩盖,等待着下一场雨水的浇灌,然后再次破土而出。
参考资料 金融界2025-06-27《以伊停火后,哈梅内伊首次发表讲话!警告称:若遭美国袭击,伊朗将再次打击美军基地》发布于:河南省在线炒股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