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月盛斋作为创立于清乾隆四十年的百年清真老字号,以酱牛肉闻名,但其酱牛舌同样是京味酱肉中的经典。月盛斋的酱牛舌以“筋膜软糯、肉质紧实、酱香透骨”著称,既保留了牛舌的独特口感,又充分吸收了清真酱汤的醇厚风味。其工艺融合了清真饮食的严谨与传统卤制的智慧,以下是其核心制作流程的详细解析:
一、选料:严守清真规,精选牛舌部位月盛斋的酱牛舌选料严格遵循清真教规(仅用牛羊等反刍动物),且对牛舌部位有明确要求:优选成年黄牛或水牛的舌体(多取自牛舌中后段)。此部位舌苔较薄、肌肉层厚实,筋膜与瘦肉交织均匀,炖煮后既能保持一定的韧性(避免过软塌陷),又能充分吸收酱汁,口感层次更丰富。要求牛舌新鲜无异味,表皮光滑无破损,确保原料品质。
二、预处理:去杂净味,为酱制打基础牛舌表面覆盖较厚的白色舌苔(主要成分为角蛋白和黏液),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口感和入味,因此预处理是关键步骤:
刮苔去膜:牛舌购回后,先放入冷水中浸泡30分钟(软化舌苔),再用硬毛刷或竹片反复刮削舌面,彻底清除白色舌苔及黏液(传统工艺中会用稻草辅助摩擦,确保无残留)。刮至舌面呈淡粉色、光滑洁净为止。
焯水去血沫:刮净的牛舌冷水下锅(水量没过牛舌),加入葱段、姜片、料酒(或黄酒)、少量花椒(去腥),大火煮沸后转中火煮5-8分钟。此时会析出大量血沫,需用漏勺反复撇净,避免腥味残留。焯水后将牛舌捞出,用温水冲洗(忌用冷水,防止肉质收缩变硬),沥干备用。
三、腌制:秘制香料入味,锁住本味月盛斋的腌制环节融合了“轻腌锁鲜”与“香料渗透”的平衡,既避免过度腌制导致肉质发柴,又通过香料激发牛舌的香气:
配料:以盐为基础(用量根据牛舌重量调整,约3%-5%),辅以花椒、小茴香、草果(拍裂去籽)、桂皮(掰碎)、丁香等清真传统香料(月盛斋香料配比属祖传秘方,强调“辛而不燥、香而不苦”)。
操作:将香料与盐混合均匀后,均匀涂抹在牛舌表面及切口处(舌体较厚处可划几刀辅助入味),放入陶制或木制容器中,表面压重物(如干净石块),腌制4-6小时(夏季缩短至3小时,冬季延长至8小时)。
关键:月盛斋坚持“现腌现酱”,避免长时间腌制导致肉质变柴,同时保留牛舌本身的鲜嫩。
四、酱制:老汤慢煨,香透入骨月盛斋的酱制核心是“百年老汤”的运用与火候的精准控制,二者共同塑造了酱牛舌的独特风味。
1. 酱汤调配:老汤为魂,新料为辅月盛斋的酱汤(又称“老卤”)是其工艺的灵魂,由历年酱制牛羊肉的原汤持续养护而成,每日使用时仅添加新料(酱油、黄酒、冰糖、香料),保留老汤的醇厚鲜味。具体调配步骤:
锅中加少量熟油,小火煸炒冰糖至棕红色(炒糖色),增加酱汤的光泽与焦糖香气;
加入葱段、姜块、蒜瓣爆香,再下香料包(用纱布包裹的混合香料)翻炒出味;
倒入优质黄豆酱油、黄酒(或绍兴花雕)、适量盐(根据老汤咸度调整),最后注入老汤(或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熬煮15-20分钟,使香料与调味充分融合。
2. 酱制过程:文火慢煨,软糯入味初入酱汤:将腌制好的牛舌放入烧开的酱汤中(汤量需完全没过牛舌),转最小火保持微沸状态(避免剧烈翻滚导致舌体散碎);
焖炖锁汁:加盖慢炖3-4小时(传统工艺可能延长至5小时以上),期间需多次翻动牛舌(每30分钟一次),确保受热均匀、吸汁充分。牛舌中的胶原蛋白在长时间炖煮中逐渐溶出,筋膜软化,肉质变得酥软却不烂;
收汁提味:待牛舌用筷子可轻松插入(但仍有轻微阻力,保持形状)时,开盖转中火收浓酱汁。此时需不断翻动牛舌,使汤汁均匀裹附在表面,形成红亮油润的光泽,同时提升咸香浓度。
火候秘诀:月盛斋强调“慢火出好味”,全程避免大火猛煮,通过长时间的文火渗透,让酱汤的风味缓慢融入牛舌组织,形成“外酱香浓郁、内鲜嫩多汁”的层次感。
五、清真工艺:规矩与传承的坚守作为清真老字号,月盛斋的酱牛舌制作全程遵循清真饮食规范:
选料纯净:仅使用牛羊等反刍动物,拒绝任何非清真来源的原料;
处理洁净:从清洗、刮苔到腌制、酱制,所有工具(刀、锅、容器)均专用,避免与非清真食材混用;
老汤养护:老汤每日使用后需过滤杂质,煮沸冷却后密封保存,次日续入新料时需先检查汤色与气味(若有异味则弃用),确保老汤的纯粹性。
这种对“清真规矩”的坚守,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体现,更成为月盛斋风味稳定、品质可靠的保障。
六、成品特点月盛斋酱牛舌成品色泽红褐油亮,舌体完整不碎;舌苔部位软糯弹牙(胶质充分溶出),瘦肉部分紧实入味,筋膜则呈现半透明的胶质感;入口酱香浓郁,咸鲜中带着清真香料的微甜(如桂皮、丁香的复合香),越嚼越有滋味,冷食亦能保持风味(传统吃法可切片配粥或夹烧饼)。
月盛斋的酱牛舌工艺,既是对清真饮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慢工出细活”匠心的诠释。从选料到酱制,每一步都凝结着数代人的经验,这也正是其历经百年仍被老北京人视为“酱肉上品”的原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在线炒股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