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点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其实超级有趣的东西——缠论的动力学部分。别被“动力学”这三个字吓到,我保证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它讲得跟朋友聊天一样轻松。咱们的目标是:不仅让你听懂,还能觉得“哇,这玩意儿真有意思!”
从牛顿的苹果说起还记得高中物理课上那个被苹果砸头的牛顿吗?(好吧,也许苹果的故事是传说,但牛顿的三大定律可是货真价实的!)其中最核心的是第二定律,课本里是这么说的:物体的加速度跟它受到的力成正比,跟质量成反比,方向跟力一致。公式是:F=ma。
是不是有点被拉回高考复习的噩梦?别慌,这个公式其实没那么可怕。它真正的厉害之处在于:只要你知道一个物体现在的状态(比如位置和速度)以及它受到的力,就能预测它下一秒会去哪儿。就像给物体装了个GPS,告诉你它未来的路线。
缠论的动力学跟这个有点像。它试图通过市场的当前状态(比如价格、成交量等),用一些规则或函数,预测市场下一步会怎么走。是不是有点像给股市装了个“导航仪”?
预测未来的魔法牛顿第二定律的牛逼之处在于,它用一个简单的公式,就能预测物体的未来轨迹。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宇宙的“管理员”,你不用操心每个星球的每一天,只需要设定一个规则,让它自己“跑”下去就行。牛顿发现了这个“偷懒”的方法,人类因此掌握了预测物理世界的能力。
缠论动力学也有类似的野心。它假设市场也有自己的“运行规则”,通过这些规则,你可以从现在的市场状态推测下一步的走势。比如,缠论里可能会用类似 f1(a0)=a1 这样的函数,意思是从当前状态 a0,通过某个函数 f1,得到下一状态 a1。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程序员写代码的感觉?但别担心,我们不需要真的去写代码,只需要理解这个思路:知道现在,就能推测未来。
从物理到市场:动力学的扩张牛顿的定律最初是用来研究物理运动的,比如苹果掉下来、行星绕太阳转。但到了19世纪,科学家们发现,这种预测未来的思路不仅能用在物理上,还能扩展到其他领域,比如经济学、市场分析等。这就像把一个好用的工具从一个行业搬到另一个行业,威力无穷。
到了这里,故事开始变得更“烧脑”了。两个物理学界的“大神”——拉格朗日和哈密顿(别被名字吓到,想象他们是两个超级聪明的程序员就行)——把牛顿的思路升级了。他们提出了一个叫“相空间”的概念。啥是相空间?简单来说,它是一个更高维的空间,把物体的位置和速度都看成坐标,放在一起分析。
在现实世界里,你看一个球飞出去,只能看到它的一条轨迹。但在相空间里,你能看到这个球在所有可能情况下的轨迹。比如,球被踢得重一点、轻一点,或者方向偏一点,所有的可能性都在相空间里展示出来。这就像一部科幻电影,给你展示了所有平行宇宙的版本!
相空间和市场的“全景图”相空间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能让你看到“所有可能的结果”。举个生活化的例子:假设你正在读这篇文章,突然有个朋友喊你出去玩,还暗示今晚会很精彩。你有两个选择:
继续读这篇关于缠论的文章,十年后可能变成投资大咖,财富自由。立刻冲去便利店买点“装备”,然后去朋友家嗨,十年后可能过得不太如意。在现实世界里,你只能选一个,经历一个结果。但在相空间里,你能同时看到这两个选择的所有后果:一个是财富自由的你,一个是可能后悔的你。所有可能的未来,就像一堆曲线,汇聚成一个“可能性集合”。
缠论动力学借用了这个思路。在市场分析中,相空间就像一张“全景图”,让你看到市场在不同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各种走势。不是只盯着现在的那条线,而是看到所有可能的线。这对于投资者来说,简直是开了“上帝视角”!
为什么这很酷?你可能会觉得,这听起来好抽象,离我们的生活好远。但其实,越抽象的东西,往往越接近本质。就像《星际穿越》里,主角通过进入更高维度解决问题,缠论动力学也是通过“升维”的方式,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市场。
在物理学里,相空间让科学家们从单一的运动轨迹,升级到看到所有可能的轨迹。在缠论里,这种思路能帮助我们理解市场的各种可能性,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虽然它不像看K线图那么直观,但它提供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洞察。
从抽象到实用缠论动力学可能听起来有点“玄”,但它的核心其实很简单:用物理学的思路,预测市场的未来。通过借用相空间的概念,我们不仅能看到市场现在的状态,还能看到它所有可能的走向。这就像给市场装了个“全景摄像头”,让你看得更远、更全面。
试着想想:如果我能看到所有可能的未来,我会怎么做决策?也许,这就是缠论想带给我们的启发。
缠论动力学进阶:揭秘市场的“定点”秘密继续我们的缠论动力学探秘之旅!上面我们聊了相空间的“全景视角”,就像给市场装了个超级摄像头,能看到所有可能的走势。现在我们要聊一个更酷的概念——“定点”。别被这个词吓到,我会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你搞懂它是怎么回事,还会告诉你它跟市场有什么关系!
从相空间到定点:市场的“归宿”刚才我们提到,缠论动力学借用了物理学里的相空间概念。简单来说,相空间就像一张“可能性地图”,能展示市场所有可能的未来轨迹。比如,股票价格是涨是跌,可能的路径都在这张地图里。今天我们要聚焦的,是这张地图里的“定点”——那些市场可能会停下来的地方。
想象你在玩一个球,球在一个山谷里滚动。不管你从山坡的哪一点放手,球最后都会滚到谷底停下来。这个谷底就是“定点”,一个稳定的状态,系统到了这里就不想再动了。反过来,如果球被放在山顶上,它可能会停一秒,但稍微一碰就滚下去了,这种山顶就是“不稳定定点”。
在市场里,定点可能是一个价格水平,比如供需平衡时的价格。价格太高,卖的人多,价格就往下掉;价格太低,买的人多,价格就往上涨,最终可能在某个点上稳定下来。这就是缠论动力学想帮我们找到的“市场归宿”。
人口增长的启示:定点的力量为了让定点这个概念更清楚,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例子——人口增长。18世纪有个叫马尔萨斯的经济学家,他提出了一个有点吓人的理论:人口增长像火箭一样快(指数增长),但粮食产量只能慢慢增加(线性增长)。所以,当人口超过粮食供给时,就会出现饥荒、疾病甚至战争,人口被迫减少。
这听起来很残酷,但它揭示了一个动力学规律。假设一个鱼塘最多能养100条鱼(这就是“承载量”)。如果鱼只有10条,它们会快速繁殖,数量猛增。但当鱼接近100条时,食物不够,繁殖速度就会慢下来,甚至有些鱼会饿死,最终鱼的数量稳定在100条左右。这个“100条”就是稳定定点,鱼塘的自然平衡点。
用数学表达,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描述(别慌,我们不深究公式):
dN/dt = rN(1 - N/K)
这里的N是鱼的数量,K是承载量(100条),r是增长率。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当鱼的数量接近K时,增长速度会减慢,最终停在K这个定点上。不管一开始有多少鱼,只要不是零,最终都会趋向这个定点。
初始鱼数量
最终结果
说明
10条
趋向100条
鱼少时繁殖快,逐渐接近承载量
150条
趋向100条
鱼多时资源不足,数量减少到承载量
0条
保持0条
没有鱼就不会繁殖(不稳定定点)
历史中的定点:王朝兴衰的秘密这个定点的概念不仅适用于鱼塘,也能解释历史上的很多现象。比如,中国古代的王朝为什么会兴衰交替?一个王朝建立初期,人口少,资源充足,人口快速增长。但几百年后,人口接近土地的承载量,粮食不够,社会开始动荡,可能会爆发农民起义或外族入侵,最终导致王朝崩溃。这就像鱼塘里的鱼太多了,资源不够,系统被迫“调整”。
同样,古代草原游牧民族每隔几百年就南下侵扰农业文明,也是因为人口增长到草原承载量时,资源不足,只能通过战争来“减压”。这些历史事件,其实都是动力学定点在起作用。
现代社会呢?科技进步让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相当于把鱼塘的承载量从100条变成了1000条。比如,杂交水稻的推广(感谢袁隆平!)让中国的粮食承载量大大增加,支撑了人口的快速增长。这就是通过提高承载量来避免危机的一个例子。
定点的稳定性:市场中的“吸引力”定点还有一个重要特性——稳定性。回到我们山谷的例子,谷底是稳定的定点,因为球无论从哪里开始,最终都会回到谷底。而山顶是不稳定的定点,稍微一碰,球就跑了。
在动力学里,稳定的定点有个“吸引力范围”,叫“吸引盆”。只要系统从这个范围内的任何点开始,最终都会被“吸”到定点上。就像一个黑洞,把附近的东西都拉过去。
举个更直观的例子:单摆。你见过钟摆吧?它有两个定点——最低点和最高点。最低点是稳定的,因为钟摆最终会停在那里;最高点是不稳定的,因为它不可能一直停在上面,稍微一动就摆下去了。
在市场中,稳定定点可能是一个价格区间,市场波动后会回到这个区间。比如,某只股票的合理价格是100元,市场可能会因为情绪波动到120元或80元,但最终往往会回到100元附近。这个“100元”就是市场的稳定定点。
市场中的定点:缠论的洞察现在你可能在想,这跟炒股有什么关系?其实,市场就像一个复杂的动力学系统,也有自己的定点。比如,供需平衡的价格就是一个稳定定点。如果价格偏离这个点,市场力量(买家和卖家)会把它拉回来。缠论动力学就是要帮我们找到这些定点,预测市场可能的稳定状态。
更厉害的是,缠论通过相空间的视角,不仅让我们看到市场当前的走势,还能看到所有可能的走势。这就像给市场装了个“全景导航”,让我们知道哪些价格是临时的波动,哪些是长期的稳定点。
为什么这很重要?定点和相空间的概念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它们其实非常实用。就像物理学家用公式预测行星轨迹,缠论用类似的方法帮我们预测市场趋势。虽然市场比行星复杂多了,但通过理解定点,我们可以更好地判断市场什么时候会稳定,什么时候会剧烈波动。
更重要的是,这种思维方式让我们跳出眼前的K线图,从更高的维度看待市场。就像《星际穿越》里,主角通过高维空间解决问题,缠论动力学也让我们从“高维”视角理解市场,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从定点到投资智慧今天我们聊了缠论动力学中的定点概念,从鱼塘到历史,再到市场,定点无处不在。它是系统自然趋向的平衡状态,也是我们预测未来的关键。通过理解定点和它们的稳定性,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的脉搏。
下次你看盘的时候,不妨想想:这个价格是临时的波动,还是市场的稳定定点?也许,缠论的这些“高大上”概念,能帮你找到答案!
动力学中的分岔:从生活小事到历史转折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事情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突然“变天”?比如,平时熬夜、吃垃圾食品,身体好像没事,可某一天突然病倒,医生告诉你得好好调养才能恢复。又比如,历史上的某些关键时刻,一个小决定就能改变整个国家的命运。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动力学里的概念——分岔(Bifurcation)。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听起来高大上,但其实离我们生活很近的道理。
什么是分岔?简单来说,分岔就是系统在某个关键点上“选边站”的过程。想象一个小球在一个山谷的谷底,稳稳当当待着,周围的环境(比如地形)决定了它是否稳定。这里的小球就是系统的状态,地形就是影响系统的参数。当参数慢慢变化,山谷的形状也跟着变。有一天,谷底突然变平,甚至隆起成了小山头,小球就待不住了,必须“选边”——要么滚到左边的新谷底,要么滚到右边。这个“选边”的过程,就是分岔。
更直白点,分岔的本质是系统反馈的改变。谷底的时候,负反馈(比如地球引力)让小球稳稳当当;但当谷底隆起,负反馈变成了正反馈(小球被推着滚),系统就进入了不稳定状态。这时候,哪怕一点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让小球滚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我们可以用一张图来形象地表示:
图片
分岔点:历史的转折,生活的抉择这个“隆起的最高点”,就是动力学里的分岔点(Bifurcation Point)。它超级不稳定,任何一点干扰都能改变结果。比如,历史上的关键时刻——高考、创业、甚至某些政治决策——都像是分岔点。在那一刻,系统(你的生活、一个国家)的前途未定,一个小选择可能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举个例子,疾病就是生活中的分岔点。平时不注意饮食、作息,身体还能撑,但坏习惯日积月累,到达某个临界点时,身体就“哗”一下垮了。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想恢复?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得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调养。
历史上的分岔点更是震撼。比如春秋战国到秦朝统一,就是一个大分岔。战国时期,各国平衡,像是多个小谷底并存;秦始皇一统天下,系统切换到了“大帝国”模式。但这转型没那么简单,旧观念还在人们脑子里,秦朝初期的社会就像在分岔点上摇摆。所以,秦朝才短短二十年,陈胜吴广一声吼,旧贵族纷纷反秦,系统还没完全稳定在新模式上。
再看项羽和刘邦。项羽牛吧?手握好牌,却想回到战国分封的老路子,思想还停在旧系统里。而刘邦顺应了新模式——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分岔点已经选了方向,项羽再猛也挡不住历史的车轮。所谓“天意”,其实就是系统朝新稳定点移动的必然结果。
分岔无处不在分岔不只在历史书里,也藏在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比如:
个人选择:高考填志愿、辞职创业,这些都是分岔点。一个决定,可能让你的人生轨迹完全不同。社会事件:像顾顺章叛变导致上海地下党紧急撤离,一个小事件就能影响整个局势。自然规律:动力学系统由状态变量(系统的“现状”)和控制变量(外部条件)组成。参数不变时,系统有固定的稳定点和轨迹;参数一变,稳定点可能消失,系统就得“重新选边”。这些分岔点的共同点是:不稳定、敏感、决定性。一旦过了分岔点,系统进入新状态,又会被新的负反馈“锁住”,形成新的稳定点。
动力学的魅力:从数学到历史动力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能用数学解释生活和历史的规律。那些看似偶然的转折,其实背后有系统的逻辑在驱动。就像小球在谷底,表面平静,实则受到各种力量的牵制;一旦力量失衡,分岔就来了。
所以,下次你面对人生抉择,或者读到历史上的惊天大事,不妨想想:这会不会是一个分岔点?它会把你、把历史带向哪个新方向?也许,数学家真能用公式把历史学家“颠覆”一把!
缠论动力学新篇:从振动到混沌,解锁市场的“宇宙交响曲”大家好!欢迎继续我们的缠论动力学探秘!上次我们聊了“定点”,那些市场像“回家”一样趋向的稳定状态。今天,我们要升级玩法,聊聊市场为什么像在“跳舞”,从有节奏的振动到“群魔乱舞”的混沌。别慌,我会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你看懂这些高深的物理学概念如何帮我们搞定市场!
振动:市场的“心跳”你有没有发现,生活里到处都是“振动”?你的心跳、呼吸,潮水的涨落,甚至股市的涨跌,都像有种节奏在背后推动。缠论动力学把这些现象看作一种“振动”,就像钟摆有规律地摆来摆去。
在物理学里,振动是二维动力学系统的标志。简单来说,一维系统(就像我们之前讲的兔子岛)最终会停在一个“定点”上,比如固定的兔子数量。而二维系统就不一样了,它不会停在一个点,而是围绕某个中心绕圈圈,形成一个闭合的轨道。这就像你在操场上跑圈,轨迹是个圆,而不是停在某个点。
在市场里,这种振动可能表现为价格围绕某个“合理价值”上下波动。比如,某只股票的合理价格是100元,它可能涨到110元又跌到90元,但总绕着100元转圈。这就是市场的“心跳”,有节奏,却不完全静止。
系统维度
稳定状态
市场例子
一维
定点
价格稳定在供需平衡点
二维
振动(闭合轨道)
价格围绕合理价值上下波动
相空间的“舞步”:拓扑思维振动为什么这么普遍?因为它背后有“定点”的影子!在物理学的相空间(我们之前说的“全景地图”)里,振动就是一个闭合的轨道,围绕着某个中心转。而定点呢?可以看作是振动“缩到最小”的特殊情况,就像一个超级小的圈。
这种把市场波动看成“轨道”的思路,叫拓扑思维。别被“拓扑”这个词吓到,简单说,它就是研究事物的形状和结构。比如,心跳和股市波动虽然完全不同,但如果它们的“轨道”形状类似,它们本质上就是一回事!这就像说,苹果落地和地球绕太阳转,虽然场景不同,但都是引力在起作用。
这种思维超级厉害,因为它让我们跳出具体的数字和K线图,从更高的角度看市场的“形状”。缠论动力学用这种方式,帮我们找到市场波动的规律,哪怕表面上看起来完全不同。
混沌:市场的“群魔乱舞”好了,现在我们把维度再加一,进入三维动力学系统,这里会发生什么?答案是:混沌!提到混沌,你可能想到“乱七八糟”,但在动力学里,混沌其实是“乱中有序”。它有确定的规则,但结果却难以预测。
在三维系统中,稳定状态不再是点或圈,而是一个复杂的曲面,叫“吸引子”。想象一个巨大的漏斗,物体被吸到这个漏斗的表面上,但表面上可以有无数条路径。这就像你在游乐园玩碰碰车,方向盘随便转,但你总在场子里绕来绕去,轨迹复杂得像“群魔乱舞”。
最有名的混沌例子是“蝴蝶效应”。气象学家洛伦兹发现,天气系统是个三维动力学系统,小小的变化(像南美洲的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引发巨大的后果(像北美洲的飓风)。但其实,蝴蝶效应真正的美妙之处,在于它的相空间轨迹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图片
[洛伦兹方程的相空间轨迹图,展示两个吸引中心,轨迹围绕它们旋转,形成蝴蝶形状]
在市场里,混沌可能表现为价格的剧烈波动。比如,某只股票突然暴涨暴跌,看似没规律,但背后可能有隐藏的“吸引子”在控制。缠论动力学就是要找到这些吸引子,帮我们理解市场为什么会“失控”。
奇怪吸引子:市场的中枢雏形说到吸引子,还有一种更神秘的家伙,叫“奇怪吸引子”。它不仅复杂,还有“自相似”结构——放大看,局部和整体长得差不多。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股票里的“中枢”?没错!中枢是缠论里描述价格波动核心的概念,而奇怪吸引子可能就是它的数学原型。(别急,下篇我们会聊分形和分维,把这个联系讲得更清楚!)
奇怪吸引子的特点是,它虽然看起来乱,但有规律。比如,市场可能在某个价格区间剧烈波动,但这些波动总围绕几个核心点,就像洛伦兹的蝴蝶围绕两个中心转。这种“乱中有序”正是缠论动力学的精髓。
为什么这对投资有用?你可能觉得,振动、混沌、吸引子,这些物理学概念离炒股也太远了吧?其实不然!市场就像一个复杂的动力学系统,价格的涨跌、周期的起伏,都可以用这些概念来理解:
振动帮我们找到市场的周期规律,比如价格围绕某个均线的波动。混沌让我们明白,市场有时看似无序,但背后有隐藏的规律,比如关键的支撑位和阻力位。吸引子则可能是市场的核心价格区间,类似缠论里的中枢,帮我们判断趋势的转折点。通过这些概念,缠论动力学让我们从更高的维度看市场,不只盯着眼前的K线,而是洞察整个“舞步”的规律。这就像从看一棵树,升级到看整个森林!
从物理到投资的“宇宙交响曲”缠论动力学用振动和混沌的概念,把市场变成了一场“宇宙交响曲”。从二维系统的有节奏振动,到三维系统的复杂混沌,再到奇怪吸引子的自相似结构,这些物理学工具让我们更接近市场的本质。
下次看盘时,试着想想:价格的波动是简单的“振动”,还是复杂的“混沌”?有没有一个“吸引子”在控制局面?也许,缠论的这些科学思维,能帮你找到市场隐藏的“节拍”!
揭秘分形:从海岸线到股票市场的神奇规律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大自然和金融市场总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规律?比如,英国的海岸线到底有多长?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引出了一个颠覆传统思维的数学概念——分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既神秘又接地气的概念,看看它如何从大自然走进股票市场,甚至还能帮你预测走势!
什么是分形?从海岸线说起1967年,法国数学家曼德布罗特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标题是《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这篇文章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也让人类重新思考如何理解大自然的复杂性。
他发现,海岸线不像直线那样简单测量,而是由无数曲折的曲线组成。如果你用公里为单位去量,几十米的小弯曲就会被忽略;换成米来量,厘米级的小曲折又会被忽略。结果呢?测量尺度越小,海岸线的长度就越大,永远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这完全颠覆了“给我一把尺子,我就能量宇宙”的传统观念。
图片
为了搞清楚这种复杂结构的奥秘,曼德布罗特提出了“分形”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分形就是一种在不同尺度下看起来都差不多的几何形状。不仅海岸线,分形在自然界里无处不在:树枝的延伸、闪电的纹路、西兰花的形状,甚至你大脑皮层的褶皱,都是分形的杰作。
分形的五大特点分形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总结起来,它有五个核心特点:
精细到极致:无论你放大到多小的尺度,分形总能展现出丰富的细节。传统几何的叛逆者:分形无法用简单的直线、圆形等欧式几何描述,处处连续却不可微分。自相似性:整体和局部看起来像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放大后还是那个熟悉的形状。迭代生成:就像搭积木,设定一个基本规则,然后不断重复,就能生成复杂的图案。非整数维度:这是最烧脑的一点,后面我们会细聊。前四个特点还算好懂,可以用一个公式概括:
分形 = 原型 + 生成元 + 迭代
这有点像非线性动力系统的逻辑:设定一个初始状态(原型),加上一个变化规则(生成元),然后不断重复(迭代),就能生成复杂的分形图案。是不是有点像数学版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非整数维度:烧脑的数学魔法说到分形的第五个特点——非整数维度,估计很多人要抓狂了。我们平时理解的维度很简单:点是0维,直线是1维,平面是2维,立体是3维。那“1.618维”是个啥?
举个例子: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形,面积是a²。如果把边长放大b倍,新正方形的面积变成(ab)²,也就是b²倍的原面积,所以正方形的维度是2。同理,一个边长为a的立方体,放大b倍后,体积变成b³倍,所以维度是3。
用公式表达就是:
如果一个几何体的每个方向放大b倍,“体积”变成b^D倍,D就是它的维度。
分形就不同了。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分形例子——康托尔集合:
取一条线段,三等分后去掉中间一段,剩下两段;对这两段再三等分,分别去掉中间的1/3,得到四段;如此循环,无穷多次后,得到一个由无数点组成的集合。
如果把这个集合放大3倍,得到的图形只相当于两个原图形的大小。用公式算,维度是:
[ D = \frac{\log(2)}{\log(3)} \approx 0.631 ]
这意味着康托尔集合的维度不是整数,而是一个分数!这种非整数维度让分形既神秘又迷人。
分形与黄金分割的奇妙联系说到分形维度,有趣的是,股票价格波动的分形维度往往在1.618左右。听到这个数字,你是不是觉得有点耳熟?没错,这就是黄金分割率的倒数!
黄金分割率(0.618或1.618)是个神奇的数字。比如,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段,长的部分(B=0.618)和短的部分(A=0.382),满足以下关系:
A + B = 1 A = 0.382, B = 0.618 A/B = B/1 # 即 0.382/0.618 ≈ 0.618, 0.618/1 ≈ 0.618 B*B = A # 0.618*0.618 ≈ 0.382 B/A = 1/B # 0.618/0.382 ≈ 1.618
再算下去:
0.618 * 0.618 = 0.382 0.618 * 1.618 = 1 0.618 / 0.382 = 1.618 1 / 0.382 = 2.618 1.618 * 1.618 = 2.618
黄金分割率的核心数字是0.618和1.618,次要的是0.382和2.618。它们在自然界和金融市场中频频出现,绝非巧合。
更有意思的是,1.618维的空间可以看作0.618维和1维空间的“叠加”,而2.618维则是1.618维和1维的叠加。这种维度之间的关系,让分形在二维空间里展现出独特的规律。
斐波那契数列:分形的“时间密码”说到黄金分割,怎能不提斐波那契数列?这个数列(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的定义是:
F(0) = 0 F(1) = 1 F(n) = F(n-1) + F(n-2) # n >= 2
当n越大时,相邻两项的比值越接近黄金分割率,比如:
13 / 21 ≈ 0.6190 21 / 34 ≈ 0.6176 34 / 55 ≈ 0.6182 55 / 89 ≈ 0.6179 89 / 144 ≈ 0.61806
这解释了为什么技术分析中,黄金分割线和斐波那契数列常被用来预测价格走势或时间周期。比如,缠论中常提到的周期预测,背后就是分形维度的逻辑。
分形无处不在分形不仅存在于数学和金融市场,还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闪电的扩散、树枝的生长、细菌的繁殖,甚至白云的轮廓,都是分形的体现。这些图案的特点是:不平滑、不相交,但在某种程度上形状相似,充满了中心对称或平面展开的美感。
在金融市场,江恩等人早就发现了黄金分割和斐波那契数列的规律,但他们可能没意识到,这一切的背后是分形维度的数学原理。分形让我们看到,复杂的市场波动并非毫无规律,而是遵循着大自然的数学密码。
分形让你看懂世界分形不仅是数学家的玩具,它还是理解自然和市场的钥匙。从海岸线的曲折到股票的波动,分形揭示了隐藏在复杂现象背后的简单规律。黄金分割、斐波那契数列、分形维度,这些看似高深的数学概念,其实都在默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下次看K线图时,不妨想想:这跳动的价格背后,是不是也有分形的影子在作祟?学会用分形的视角看世界,你会发现,复杂的事物其实没那么复杂!
股票价格的秘密:缠论动力学通俗解读股票市场就像个大杂烩,价格忽上忽下,看得人眼花缭乱。想搞清楚股价为啥这么跳,缠论动力学或许能给你点启发。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这个复杂的东西掰开揉碎,讲得明明白白。
股价像遛狗,价值是人,价格是狗先说个比喻,帮你快速抓到重点。想象你在遛狗,狗(股价)跑来跑去,但总被绳子(市场力量)拴着,绕着你(股票价值)转。狗有时候跑你前面,有时候落你后面,但总归离不开你太远。这就是股票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价格会偏离价值,但迟早会回来。
图片
那股票价值咋定的?这是个大难题。每个人看价值都不一样,像巴菲特的粉丝们,算估值都能吵翻天。加上市场瞬息万变,比如一家养鱼公司,鱼被洪水冲跑了,价值哗啦掉下来;可如果公司说鱼全上了保险,赔十倍,股价又能蹦上天。所以,价值这东西,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缠论的办法简单粗暴:直接用市场上成交的价格来定义价值。怎么定?三笔连续交易的相同价格就算一个“价值点”。如果市场有啥大事,比如利好或利空,价值就可能突然跳到另一个点。这种“跳跃”不是平滑的,而是像瞬移一样,一下子变了。
回到遛狗的比喻,狗(价格)追着人(价值),但人不是慢慢走,而是“嗖”一下瞬移到新位置。狗得赶紧追过去,绳子的拉力(市场回归力)让价格尽量贴近价值。这拉力有多大?跟价格和价值的差距有关,差距越大,拉力越强。
动力学模型:价格咋动的?咱们来点硬核的,用公式表达一下股价的运动规律。假设价格是 p,价值是 v,市场合力(各种买卖力量的总和)是 h,绳子的拉力(价格回归价值的力)可以用 f(p-v) 表示。价格的变动速度(dp/dt)取决于市场合力和拉力的博弈,公式是:
dp/dt = g(h - f(p-v))
价值的变化(dv/dt)呢?它取决于价格的轨迹,当价格稳定到一个点(dp/dt=0),价值就定下来了,公式是:
dv/dt = p0(p0 是当 dp/dt=0 的解)
这套公式啥意思?简单说,价格的波动是市场合力(h)和回归力(f(p-v))斗的结果。如果市场合力小,价格就被价值拉回去,稳定在价值附近;如果合力大,价格可能跑远,直到形成新的价值点,回归力又重新起作用。
分形和中枢:股价的“星球引力”股价的波动看着乱,但缠论告诉你,它有规律可循。就像行星绕着恒星转,股价也会绕着“价值中枢”打转。这些中枢就像一个个星球,价格被它们的“引力”牵着,跑不远。
假设股价从起点开始,涨到某个点形成一个“价格重合”(就是缠论里的中枢,级别叫 N1)。然后价格继续跑,可能形成趋势,到了另一个点又形成一个中枢。如果市场合力不够强,价格跑不远,又被拉回第一个中枢的“引力范围”,形成一个更高一级的中枢(N2)。这就像行星绕着恒星转了一圈又一圈,嵌套出一个分形结构——小的中枢套在大的中枢里。
放大看,股价轨迹像一团乱麻,但用放大镜细看,里面还是乱麻!这就是分形,分形有“分数维度”,看着乱,其实有自相似性。缠论里的中枢和级别,就是把这团乱麻拆成一小段一小段,理得清清楚楚。
背驰:为啥价格会回头?缠论里有个关键概念叫“背驰”,简单说,就是价格想跑远,但没力气了,只能被价值拉回去。咋判断背驰?MACD指标是个好工具。MACD有三条线:DIFF、DEA、MACD。它们啥意思?看下面两段代码,模拟股价运动:
匀速上涨:DIFF、DEA不变假设股价从 10 元开始,每天涨 0.1 元:
价格 DIFF DEA MACD 10 0.007977208 0.00797721 0 10.1 0.007977208 0.00797721 0 10.2 0.007977208 0.00797721 0 10.3 0.007977208 0.00797721 0 10.4 0.007977208 0.00797721 0 10.5 0.007977208 0.00797721 0 10.6 0.007977208 0.00797721 0 10.7 0.007977208 0.00797721 0 10.8 0.007977208 0.00797721 0
DIFF 和 DEA 没变,说明它们代表股价的速度。
加速上涨:MACD不变假设股价从 10 元开始,每天以 1% 的加速度上涨:
价格 DIFF DEA MACD 10 0.007897436 0 0 10.1 0.007977208 0.00791339 0.00012764 10.201 0.00805698 0.00799316 0.00012764 10.303 0.008136752 0.00807293 0.00012764 10.406 0.008216524 0.00815271 0.00012764 10.51 0.008296296 0.00823248 0.00012764 10.615 0.008376068 0.00831225 0.00012764 10.721 0.00845584 0.00839202 0.00012764
DIFF 和 DEA 变了,MACD 不变,说明 MACD 代表加速度。
还记得物理公式 F=MA 吗?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MACD 的面积,其实就是力的总和。背驰就是市场合力(力)不够,敌不过价值的牵引力,价格只能回头,绕着中枢转。
走势必完美:缠论的灵魂缠论最牛的地方是啥?“走势必完美”。这话听起来玄乎,其实是把复杂的股价波动拆成一段段,像十进制数一样:个位、十位、百位……每段都“完美”分解。股价的轨迹再乱,也逃不出中枢的引力,这些中枢就像“奇怪吸引子”,有分形特征,把整个走势拆得明明白白。
为啥这重要?因为只有明白了走势的结构,你才能找到稳定的交易机会。缠论不靠猜,不靠玄学,它用数学把市场讲透了。
缠论的未来:从乱麻到清晰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对缠论动力学有点感觉,也给学缠的朋友一点信心。市场再复杂,缠论都能帮你找到那根“绳子”,抓住机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在线炒股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