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航展前夕,法国达索公司的掌门人埃里克·特拉皮尔先生抛出了一番足以让军迷圈炸锅的言论,他说:“阵风战斗机是当今世界最强的,比F-35强,更比市面上所有的中国飞机强出一大截!”。这话听着确实提气,毕竟出自这样一位军工巨头的嘴里,分量不轻。不过,这番极力夸赞自家产品的“王婆卖瓜”,背后似乎也藏着些耐人寻味的味道。
要说“阵风”,摸着良心讲,确实是款不错的飞机。特拉皮尔先生津津乐道的“全能性”,这点倒不假。它能像个多面手一样,穿梭于空中格斗、侦察巡逻、对地精确打击甚至核打击任务之间,还能从航母甲板上一跃而起。
法国不像美国那样家大业大,能为每样任务量身定制飞机,“阵风”这种“一机包打天下”的设计思路,在法国国情下,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也算是久经沙场,在阿富汗、利比亚、叙利亚上空都亮过相。
然而,这“全能”背后,是不是也有“样样通、样样松”的影子?特拉皮尔先生对此就有些含糊其辞了。
比如,现代空战的“眼睛”——雷达。“阵风”用的RBE2-AA有源相控阵雷达,公开数据说探测距离大约150公里。可我国出口的歼-10CE,它装的KLJ-7A雷达,据说探测距离能达到240公里。别小看这几十公里的差距,瞬息万变的空中对抗,谁先看见对方,谁就可能掌握生死的主动权。
更让人犯嘀咕的是隐身性能。现如今打空战,特别是超视距空战,拼的就是一个“先敌发现”。“阵风”当年设计时,对隐身的重视程度不像现在这么高,雷达反射面积(RCS)据说有2.8平方米。
这在歼-20这种号称正面RCS只有0.0015平方米的第五代隐身战机面前,基本就等于夜空里的一个明晃晃的靶子。特拉皮尔先生对此避而不谈,倒也显得几分“明智”。
那么,这位达索老总为何偏偏挑在这个时候,如此高调地把“阵风最强”挂在嘴边呢?这恐怕和前段时间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那场不太公开的空中摩擦脱不开干系。那次交锋中,有消息传出,巴基斯坦空军装备的歼-10CE战机表现亮眼,据说取得了击落多架印方飞机的战绩,其中就包括了从法国重金购入的“阵风”。
虽然印度方面对此三缄其口,法国官方也未置可否,但巴基斯坦方面可是言之凿凿。甚至有法国官员私下向美国媒体透露,至少有一架“阵风”确实在那次冲突中折损了。如果这些传闻属实,那对于“阵风”这款明星战机而言,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尤其是在国际军贸市场上,声誉有时候比性能数据更重要。
特拉皮尔先生在接受采访时,似乎也在试图为这种潜在的损失找补。他提到“任务成功与否不在于零损失,而在于达成目标”,甚至搬出了二战盟军的例子来佐证,暗示“阵风”即使遭受损失,可能也完成了更重要的战略任务。
这种说法,听起来有些道理,但细品之下,总觉得有几分底气不足。毕竟,对于一款战斗机来说,自身的生存能力和能与敌人“交换”多少架敌机,才是衡量其硬实力的关键指标。连自己的安全都保障不了,又如何奢谈完成复杂的任务呢?
更有意思的一幕,发生在紧随其后的巴黎航展上。我国的航空工业集团也带着歼-10CE、歼-35A等明星机型的模型高调亮相,而歼-10CE的模型,就那么巧,正好摆在了达索公司“阵风”展板的对面。这场景,简直就是把印巴那场空中摩擦的“无声重演”搬到了展会现场。
听说,歼-10CE的模型前挤满了围观者,人头攒动,而“阵风”展板前则显得相对冷清。市场,往往是最诚实的裁判。大家用脚投票,用好奇的目光选择了更能吸引他们的那个展台,这种对比,或许正是达索方面焦虑的直观体现。
“阵风”面临的困境,远不止于此。产能问题一直是困扰达索的心病。据说目前积压的订单已经高达228架,交付周期已经排到了2030年之后。特拉皮尔先生虽然信誓旦旦地说要把产能从每月2架提升到4-5架,但在全球供应链紧绷、疫情影响犹存、技术工人短缺的多重压力下,实际生产效率能否跟上,还是个巨大的问号。
反观我国,依托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产业链优势,歼-10CE这类飞机不仅能实现大规模、高效率的生产,而且在价格上,据说只有“阵风”的三分之一左右。这种巨大的性价比优势,在全球军贸市场上无疑是极具杀伤力的。
性价比的诱惑,加上实战表现引发的疑虑,已经开始动摇一些潜在买家的信心。比如,原本下了42架天价“阵风”订单的印度尼西亚,已经启动了对这笔大单的审查程序,不排除因为实战表现不如预期或交付遥遥无期而最终取消采购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一些原本可能考虑“阵风”的国家,在看到了歼-10CE在印巴冲突中“一鸣惊人”的表现后,也开始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埃及、乌兹别克斯坦等国,据说都在积极评估引进歼-10CE,打算用它来构建“高低搭配”的空战力量,甚至可能以此替代部分原计划采购的“阵风”。
这种此消彼长、订单“易主”的态势,恐怕才是让特拉皮尔先生真正坐不住、必须跳出来“喊话”的原因。
回到飞机的具体性能上,我们不妨再简单对比一下。除了前面提到的雷达和隐身问题,“阵风”使用的M88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大约是75.6千牛。而歼-10C(出口型就是CE)装备的国产WS-10B发动机,据说推力能达到140千牛左右。这意味着在爬升率、加速性能等考验飞机灵活性的关键机动指标上,“阵风”可能要甘拜下风。
在电子战方面,“阵风”集成了号称十分先进的“光谱”自卫套件。但据印巴那次冲突的说法,在巴基斯坦KG600电子干扰吊舱和预警机数据链的支持下,有些“阵风”飞行员在被击落前,甚至都没收到有效的雷达告警。
这其实揭示了现代空战的一个重要趋势: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的歼-10CE,已经具备了“体系化作战”的能力。它的雷达可以同时跟踪锁定多个目标并引导攻击,配合射程远达145公里的霹雳-15E空空导弹,能够形成“先敌发现、先敌开火”的巨大优势。更关键的是,我们有空警-500这样的先进预警机、翼龙系列无人机以及专业的电子战部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空中作战体系。
而“阵风”在出口时,往往更多依赖自身平台性能,如果买家没有相应的体系支撑,其作战效能就会大打折扣。据说在印巴冲突中,“阵风”因为要兼顾对地攻击任务,挂载了副油箱和炸弹,进一步牺牲了机动性,这才给了歼-10CE抓住机会的空当。
至于特拉皮尔先生绝口不提的第五代隐身战机,比如我们的歼-20,它在隐身性能、态势感知能力以及超音速巡航能力等方面,对“阵风”这类四代半战机形成的,几乎是碾压性的代际优势。
当年印度空军前参谋长巴达乌里亚上将曾放出豪言,说什么在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中,中国需要出动20架歼-20才能应对印度4架“阵风”。这种“一架阵风顶五架歼-20”的说法,当时就被不少国际军事评论家笑掉了大牙,认为纯属“不自量力”。
说到底,特拉皮尔先生的这番“阵风最强论”,更像是传统军工强国在面对新兴竞争者咄咄逼人的追赶时,一种本能的“应激反应”。“阵风”无疑是一款设计精良、性能均衡的战斗机,在其诞生的年代,确实算得上是翘楚。但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技术日新月异。在第五代战机逐渐普及、无人机异军突起、人工智能开始深度融入空战的新时代,四代半战斗机的光环正在逐渐褪色。
中国军工,正通过不断的实战化检验、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灵活的市场策略,一步一个脚印地改变着国际军贸市场的既有格局。这种趋势,恐怕不是几句“嘴硬”的强硬表态就能轻易改变的。对于达索公司和“阵风”而言,如何正视挑战,加速技术升级和下一代战机的研发,或许比在公开场合高喊“最强”来得更实际、更重要。
在线炒股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